第246章 头一次,他们有,宝玉没有-《红楼之庶子无双》


    第(3/3)页

    此番事,很快便传到了宝玉的耳朵里,初时,宝玉还担心贾政突发奇想地要将他拉去考校一番,拿了本《诗》,读到了“桃夭”便再难往下读了,发了一会儿呆,听说贾政出了门,他又乐起来。

    袭人进来,道,“二爷也不想想去读书的事,听说环三爷和兰哥儿都得了老爷的奖赏呢。”

    “管他呢,他得他的奖赏,我少那点子东西吗?”

    “老爷赏的,与咱们自己买的,能一样吗?”

    “有什么不一样,不都是一样的东西吗?难不成,从别人的手里转一圈拿过来,东西就不一样了,就显得珍贵多了?”

    袭人不敢狠劝,眼见得宝玉声调越来越高了,她忙不说话了,心里头想着,太太都不急,她急了也没用。

    发生了箫君子那事后,袭人的月例银子涨到了和赵姨娘一般的高,一个月是二两银子。

    而箫君子听说自从宝玉被打了之后,连夜就离了那院子,不知去向,宝玉让茗烟去打听了,也没打听出下落来,原以为宝玉要难过些日子,谁知,如今眼见得也跟没事人儿一样了。

    宁国府里,贾琮早朝回来后,便在书房里见钟家来的人,两个月前,他便让人给钟家送信,钟家来了人,按照他的指示,筹备组建海船,收集粮食的事。

    这一次来的是钟家家主钟允会,贾琮外公的堂兄,年过六旬,但精瘦矍铄,除了两鬓添了几根白发,竟看不出老态来。

    这几年,钟家在江南可以说是风顺雨顺,世家大族不敢出头,钟家却无忌惮,钟允会没有烦心事,保养得当,越活越年轻了。

    “遵侯爷的吩咐,已经又订了十二艘粮船,两艘坐船,这一次的粮船稍小一些,长也有二十四丈,不知侯爷打算用来做什么?”

    贾琮将一张堪舆图铺开,指着辽东的位置,道,“不日,我就要前往辽东,旨意想必这几天就会下来,辽东此地,原先一直的补给都是靠东北这边,运送一路,车拉人驮,损耗太大,况年入一年,这些州府也是不堪重负。

    我打算在这里建立一个仓转站,将来粮饷从南边走海运过来。“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将来还可以在这里训练海军,直接往黑山白水之间捣建州的老巢,就算一时半刻不会奏效,最起码能够给老奴施加压力,令其有腹背受敌之感。

    钟家这些年借贾琮的势,家族发展得极为迅猛,眼下贾琮有用得上钟家的地方,钟允会的打算是,哪怕倾家荡产,没有利益收获,也要竭力支持。

    “侯爷吩咐,敢不照办,但有吩咐,钟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还是自己人好用,贾琮心道,他忙一把托起了钟允会,道,“我外祖父母虽不在了,钟家也是我的外家,叔公何必如此见外?”

    这番话,钟允会喜欢听,但他也不敢托大,毕竟当年钟允执一家惨死,钟家慑于宁荣二府的势力而不敢拼尽全力,当然,钟家也被打压得极惨,十年不曾出过人物。

    这也是贾琮要重用钟家的原因,有钟家在江南,他在士林中的名声就能得到维护,再加上熊弼臣,贾琮江宁案首之名,才能大起,响彻江南。

    “这几年有侯爷在,钟家不论是取财还是取名利,都是畅通无阻碍。想当年,钟家上下惭愧不已,能得侯爷这般照拂,敢不尽心?”

    “一家人何必说两家话,不过,我丑话还是要说在前头,与富贵家争,只要手段正当,我不反对,但不得与民夺利,此乃底线,再,一定要与百姓为善。

    有百姓的爱戴,富贵才得以长久,族中子弟均要明白这个道理。“

    “侯爷所言甚是,我当约束族中子弟,若不能为官一方为百姓谋福祉,也不可鱼肉乡民,危害乡梓。”

    “海运一事,先期求稳,要寻找知晓海路的船工,头一两趟,将海运线路记录下来,后面再慢慢扩大海运规模。这些,要多请教那些有过海运经历的人,一艘船不便宜,也要用人谨慎。”

    “是!”钟允会虽是贾琮长辈,在贾琮跟前却是极为谦卑。

    话说得差不多了,贾政来了,与钟允会见过面,提出了要在荣国府请钟允会吃酒,钟允会婉言谢绝,也并没有提出去拜见贾母的意思,可想而知,钟允执一家的遭遇,令钟家是何等憎恨荣国府。

    贾琮便不好留钟允会了,又钟允会提出去拜见林如海,贾琮便命贾平将钟允会送去林家,他去了探春的院子里,打算问探春是否有意与他一道去辽东?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