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头一次,他们有,宝玉没有-《红楼之庶子无双》


    第(2/3)页

    贾兰不紧不慢地道,“回老爷的话,非我说谎,先生说了,时人喜用《易经》算卦卜吉凶,殊不知八八六十四卦里头,唯有一卦乃是平平吉吉,便是地山谦;先生还说,老子有言,‘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先生说,为学之前先为人。环三叔年长于我,乃我长辈,我不敢居环三叔之前。”

    此时此刻,贾政如同饮了一盏甘茶醇酒一般,浑身舒泰,他自得地拈起颌下的胡须,看着眼前这对叔侄,问贾环道,“环儿,你怎么说?”

    “回老爷的话,儿子从前不曾好好读书,将来当奋起直追!”说完,他朝贾兰挑衅地看了一眼,似乎在说,贾兰想要超过他,做梦!

    贾兰则不甘示弱地回看了贾环一眼,又垂下了头,双拳紧握,心底也是鼓足了劲,不能让贾环超过自己,他要给娘挣诰命!

    “半个月的时间,背熟了整本《诗》这着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一个姓郑的相公道。

    贾环从前还是觉得,父亲请来的这些相公们都是颇有本事的,眼下去了书院,见识过两榜进士,给他们授课的都是秀才,将来他们的举业老师最起码都是举人,眼下这些童生清客们自然不被他看在眼里了。

    “这算什么,先生说我们不算资质好的,有人过目成诵,连先生当年背《诗》都只用了不到十天时间,半个月算长的了。”

    贾政心头虽喜,也不能让贾环这般骄狂了去,呵斥道,“背得了几篇诗,就自以为了不得,待进了学再说!还不快退下!”

    贾环便忙与贾兰一块儿行礼退下,才走到门口,听贾政吩咐人道,“把我前儿得的墨和那纸给环儿和兰哥儿一人一些。”

    这就是奖励了!

    贾环和贾兰心里美滋滋的,这是头一次,他们有,宝玉没有。

    贾环捧着贾政的赏赐,乐颠颠地回到了赵姨娘住的院子,他是庶出,一向不得贾母的欢喜,时常还被王夫人磋磨,做些抄佛经之类的苦差事,说是修身养性,这般好事,却为何不是宝玉在做?

    王夫人便是个面甜心苦之人。

    赵姨娘正与马道婆一块儿说话,这马道婆乃是宝玉寄名的干娘,时常来荣国府请安,并骗些钱财,才忽悠得贾母捐了一日五斤的香油为宝玉点海灯,供奉大光明普照菩萨,保佑宝玉康宁。

    这时候,到了赵姨娘的房里,二人见过,赵姨娘命小丫头倒了茶水与他吃,他见赵姨娘炕上堆着些零碎绸缎湾角,又瞧上了眼,正要赵姨娘弄一双鞋面给他。

    赵姨娘让他自己挑,他便挑了两块袖起来,赵姨娘又问了她送五百钱去在药王跟前上供的事,抱怨着手上不从容,想时常的上个供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马道婆道,“你只管放心,将来熬的环哥儿大了,得个一官半职,那时你要作多大的功德不能?”

    赵姨娘不由得想起了儿子来,正要让吉祥去问问,哥儿怎地还不到,贾环就进了院子,怀里抱着贾政赏的墨和纸,进来给赵姨娘问安。

    赵姨娘见儿子,竟是脱胎换骨一般,很是诧异,有些怀疑这不是自己儿子,因顾不上马道婆,那老虔婆便离了去,倒是给宝玉和熙凤二人免了一遭祸事。

    赵姨娘拉着儿子问苦不苦累不累,原先赵姨娘见宝玉不去上学,儿子去那书院,又远,每日里不能回来,也不想让儿子去,是探春让人来逼着贾环去的。

    在赵姨娘的眼里,探春如今攀上了高枝儿,有了贾琮撑腰,这位又是常与王夫人和宝玉,甚至老太太打擂台的人物,深得赵姨娘的景仰与崇拜,她不敢不听探春的话。

    “读书哪能不苦?不过儿子还吃得了这样的苦。今日回来,老爷考了我和兰哥儿,这是老爷给儿子的奖赏。”

    赵姨娘忙问,“可赏给了宝玉?”

    贾环还是难免得意,“宝二哥又没有被考,哪里能有奖赏?”

    赵姨娘跟着得意不已,双手合十,开始感谢诸天神佛,“幸好听了你三姐姐的话,让你去了那书院。”

    “嘿嘿,说不得我将来也能给你挣个诰命回来呢!”

    “蛆心孽障,你要是有这个造化,我做梦都能笑醒了。”赵姨娘笑骂着,一指头戳在了贾环的额头上,贾环一偏头,避开了。

    贾兰则回了李纨的院子里,同样跟李纨说了被贾政考的事了,李纨倒是没多高兴,她细细地问了贾兰在书院里的情形,听说在读《诗》,便格外好奇,“怎地不是从蒙书开始读起,反而读起经来了?”

    贾兰道,“先生说《诗》也能启蒙,还说做文章讲究的是理、气、辞,眼下我等年纪尚小,须先明理,而欲理得明必溯源六经,六经之中,《诗》以达意,重章叠句,朗朗上口,始乎诵经,学以言。“

    李纨听得心头如熨烫般舒畅,短短时日,儿子竟然有了这般进展,也不枉她为了儿子往东府那边奔走两趟。

    “先生说,蒙书还是要读的,不过,这两个月先把《诗》泛读一遍,将来再读蒙书,便会有豁然开朗之感,事半功倍之效。”

    “嗯,还是听先生的,你们先生都是有功名的人,他们都是饱学之士,听他们的,断然是不会有错的。”李纨心头生出了要再去东府感谢一番的心,没有哪一个母亲还有比看到自己的儿子有了长足的进步更感到高兴的事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