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江南佛道-《风吼证道录》


    第(2/3)页

    首先就是佛道的昌隆,必定会积累过多的财富,例如大量的良田地亩和富可敌城的众多财富。

    要知道富庶之地同样也是贫穷之所,在大武国魏宇统治的这个时代,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了大量的富豪,那么意味着会有更多的穷苦之人成为为他们输送财富的奴隶。这种主仆关系不是通过签订契约形成的,而是自然发展而来。所以在江州和宛州,就在富庶城镇的边缘,就有大量的贫窑,大部分贫苦之人生活在这里,所有凄苦悲凉之事都在这里发生,在这里传出,成为城中富庶之人茶余饭后的消遣。

    的确,许多富人将财物施舍馈赠给了佛寺,可是佛寺在面对如此庞大的财富面前,还能够专心向佛吗?如果能,却有几人?当然,他们会将部分财富散出去,以掩人耳目,堵住是非,可是真正留在寺中的,会有多少?

    其次,佛道占据了大片的土地,那么穷苦的山野村民去哪里耕种土地谋求生存呢?还是逃不脱成为佛寺的僧祗户的命运,他们为佛寺辛勤耕种,到头来全部为佛寺做了袈裟。

    在这样的情况下,武帝的八道金龙令一下来,瞬间就将佛道表面上的兴盛击成粉碎,众多无家可归或者穷途末路的贫苦人们顿时发现了佛寺的大量财富,谁会按捺得住?当然是红着眼睛冲进寺庙,有什么拿什么,没有什么创造什么也要拿什么!贫苦的我们你不保佑,偏偏越富的人你越保佑,此时不拿回属于我的,更待何时?!

    村间地头,那也是大片的僧祗户集中爆发,他们在佛图户和那些根本就不守清规只为了成为专职捞钱的佛僧的欺压下,早就忍受不了了,流年的灾荒虽然没有波及到江宛二州,但是僧祗户的不满和抱怨只会比灾民们多,不会比他们少!我们要拿回这本就是属于我们的土地!

    此时此刻,富豪世族们在哪里呢?他们不是诚心向佛,求得保佑的吗?他们不是吃斋念佛,笃信佛教的吗?

    事实上是,商贸发达的江宛二州的富家豪绅,都要和当地官府打好交道,即便你成为了最富有的商人,在大武国的历史中,商人的地位始终排在最末,那些辛勤耕种的农民才排在首位,民以食为天!

    即便他们种出来的粮食,都堆到了佛寺的仓库里,因为大武国之前的政策是佛寺之“寸绢不输官府,升米不进公仓”!即便他们生活在被欺压的最底层,但他们依然排在富商之前,这就是地位!

    所以,富商向来机警,在这种大势面前,难道还要去讨好那些身宽体胖、满面油光、大肚肥肠的僧人吗?官府才是他们财富的真正靠山!

    而平民的地位之前并没有显示出来,但是武帝英明神武,发布了八道金龙令,为他们打开了一条晋升地位的途径。在官府率领州境军团的冲击下,在无数平民百姓和困苦的僧祗户的反抗下,江宛二州的佛道一触即溃,迅速缩减了力量,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佛寺,成为游荡在两州的一股遭人嫌弃的势力。

    但是,随着战局的发展,两州官府的州牧大人,和率领州境军团打压佛道的将领,渐渐都意识到,这股力量越来越不好打击了,似乎开始变得极富有韧性起来,怎么攻打都能形成顽强的防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