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闹第四卷:京城浪子 60、牛逼的伯乐-《憨王传》


    第(2/3)页

    名刺是推销自己的最好方法,你坑蒙拐骗升了个官职,毕竟知道的人很少,印上一大堆名刺,见人就给塞一张,便能加速传扬开去。

    那时候,只有官场高官和社会名士才使用名刺,不像后世那么普及,为了满足虚荣心,卖假药的也要印个“四海医药公司供销科长”、摆摊卖菜的也要印个“环球农贸公司总经理”的纸片炫耀自己。

    因此,门卫将名刺呈上,赵弘殷当即便对来人高看了二分。他捧起名刺细看,只见上面写的是:前朝举人,西蜀教授,陈抟门生辛文悦。

    按今人眼光看,前朝举人是过气的。五代乱世,皇帝走马灯似的换,已经下台的皇帝给没给你评定这个职称,除了家乡,外地人一般不会知道;只要你不闹着落实待遇,谁也不会去追究真假。

    “教授”二字在古时有二个含义。一是指把知识传给学生,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子夏居西河教授”,就是在西河那地方教学的意思,不过如“厨子”“裁缝”一样是一种职业称呼;二是指州、县学掌管学校课程安排、考试等事务的官,位居提督学事司(相当后世的教育局)之下,相当于后世的县教办室主任一职,属副科级。那时的“教授”一词很类似后世的“书记”,可能是国家首脑,可能是一省一把手,也可能是乡村不在品的小官,也可能是个在只有三两个人的某个体小事务所管抄抄写写的打工仔(书记员),其职务高低是非常模糊的。

    “门生”身份更巧,本来按原意是“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后来不授业而登上门生名录者也称门生,甚至依附名势者也称门生。“门生”二字已远离“授业”二字,成为了一种表示关系的招牌。到了后世,更是什么也不是,甚至只是为了沾得一点贵气,只是表示一种客气。比如后世文学界的“老师”,认识不认识都是可以通称的。我说我是文学界哪个大名人的“学生”,是没有人追究真假的;就是他本人,知道了也不过认为是下边小业余作者对他们的尊敬,是绝对不会向官府报案告发的。

    赵弘殷是个军人,对这些名堂不是很熟悉,一看辛文悦挂了这么多衔,又是陈抟的门生,当即又重视了二分,立即向门卫挥手令道:“请,快请辛先生进来!”

    门卫回去片刻,便有一个年约三十多岁,身穿一件宽大袖子的灰色葛袍,头戴一顶后有两个小尾巴的儒生方巾的中年先生迈着方步,缓缓地向客厅门口踱来。那先生虽非一身锦缎,但衣服整洁,做工讲究,且全身佩饰恰到好处,即不显得有意炫耀,又标志着非平民百姓身份,给人一种高雅大方的感觉。

    赵弘殷知他便是辛文悦,像接待贵宾一样迎到门口。

    辛文悦并不像一般先生那样磕头下跪,只抱拳一揖:“晚生西蜀辛文悦莽撞来访,请大人休怪!”

    赵弘殷热情说道:“辛先生不要客气!您是高士,我请还请不来呢!请,请里边坐!”

    赵弘殷请辛文悦客厅坐下,又让下人摆上茶点,斟上茶水,方才问道:“辛先生前来,有何指教?”

    辛文悦并不谦虚,庄重说道:“那天我与我师希夷先生闲聊,说起天下人材,他情不自禁感叹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他还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借名人之口,抬高自己,或事前准备,记几句名人名言,当作自己的创新人前卖弄,这是古今装逼精英的惯常方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