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这两段路最终以八千六百两的价格成交,到这个地步,说实话还有近千两银子的赚头。 按照夏源的估算,修这两段路,光是购买水泥的花费,大概就需要个七千七百两左右。 并不包括人工。 而之所以说有近千两银子的赚头,是由于七十二里的道路,三个月的工期,两百人加班加点的就能完成。 只需两百人,对这些商贾来说,完全不需要雇佣工人。 他们是行商,还是北直隶,乃至整个大明朝都叫得出名号的行商,谁手底下没有商队。 少的数百人,多的上千人。 平时便是不用走商,那也是开工钱养着。 所以这些商贾完全可以调用这些人修路,这玩意儿又没什么技术含量。 知道了比例,光和泥就行了。 这也正是把这修筑道路的事,分包给这帮商贾的好处之一,他们手底下人多,而且工钱还开的少。 估摸就是个几百文钱的样子。 在这个时代,几百文已是比较高的工资了。 夏源最开始给手底下的员工定下二两银子的最低月薪,实在是有着种种考量。 比如什么高薪养着,防止这帮人吃里扒外,比如什么宫里头参股,这逼格得上去,比如什么想当个良心企业家。 总之不管是什么吧,这高薪一旦定下,再想往下降可就难了。 若让他来修这两段路,一个工人一月至少得开二两银子的工钱,加上水泥的销用,那就是九千两左右。 有了前两段路的竞价,再分包其余的道路时,这些商人也都学聪明了,不需要托儿,自发的就开始竞价。 整个京师顺天府的所有道路就这样竞拍了出去,共耗费银两,十五万六千四百两。 至于京师外头的北直隶,只能再等等,国库里头穷,没银子。 就这十多万两,还是这一个多月卖水泥上缴的收益,京里头的达官贵人,有大半都购置了这水泥,或是用于修缮自家宅邸,或是用来铺地。 第(1/3)页